近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发题为《扑下身子“迎考” 沉到一线“解题”——解码“浦江经验”》的报道,生动展现了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倡导并身体力行推动形成的好经验好做法,其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大的成效,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称赞,就是因为“浦江经验”推动形成了变群众上访为领导下访,引导领导干部真下基层、真访民情、真集民智、真解民忧,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和正确运用。
学习运用“浦江经验”,坚持领导下访这个重要抓手。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把情况最复杂、矛盾最尖锐的浦江县作为下访接访群众的第一站,开创了省级领导干部下访接访的先河,形成了“浦江经验”。20年来,浙江省各级领导干部共下访接待群众70万余人次,推动20余万件信访事项解决,形成了“干部多下访,群众少上访”的良好局面。“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当前,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领导干部要学习借鉴好“浦江经验”,坚持到情况最复杂、矛盾最集中的现场了解实情、集中民意,多一些“解剖麻雀”式调研、“七嘴八舌式”的讨论,与群众在交流感情中研究问题,把“病”找准;在化解矛盾中增进友谊,把“脉”号准;在解决问题中升华感情,把“方”开准。
学习运用“浦江经验”,坚持问计于民这个优良传统。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就像一座桥梁,连着真知与行动,连着信息与决策,连着党心与民心。20年前,浦江县的原20省道公路由于年久失修,坑洼不平、通行不畅,给山区企业和农民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习近平同志到浦江下访接访,听取当地群众需求,在征求一同接访的省交通厅厅长意见后,当场拍板:这是一条山区群众的小康之路,不仅要建,而且要建好。3个多月后工程动工,2005年10月全线贯通,如今,这条路从小康路变为共富路。学习运用“浦江经验”,就是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自觉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放下架子、扑下身子,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做到把群众面临的问题发现出来,把群众的意见反映上来,把群众创造的经验总结出来,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落实到群众心坎上,努力让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早日成为现实。
学习运用“浦江经验”,坚持解决问题这个根本导向。“浦江经验”之所以赢得民心,主要是因为把落脚点放在“事要解决”上,及时有效把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办成放心事、舒心事、幸福事,满足了群众的需求,让大家得到了实惠。习近平同志在浦江下访后说:“领导干部下访关键是为群众解决问题,化解矛盾。如果下访一趟,实际问题什么都没解决,只是搞形式,做表面文章,反而会产生更大的负面影响。”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群众在生产生活方面仍然面临诸多矛盾、问题和困难。各级领导干部要把调查研究作为解决问题的手术刀、试金石、指南针,推动解决受灾群众住房修缮及恢复重建,推动垃圾清运、河道清淤、环境消杀、传染病防控,推动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安全建设,切实把基层所盼、民心所向的问题作为头等大事,妥善解决好。
学习运用好“浦江经验”,需要广大党员、干部到基层一线、矛盾最集中的现场了解实情、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创造新的更大业绩。(邓志文)